超声引导慢性疼痛治疗——沈阳东澳疼痛专科

东澳专科,离您最近的疼痛诊疗专家!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或肌筋膜炎是一个局部疼痛的肌肉病症,通常与特定的触发点(激痛点、扳机点)以及牵涉性疼痛相关联,也称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综合征。所谓触发点表现为骨骼肌或肌筋膜中可触及的紧张性条索上高度局限和易激惹的点,当压迫它时会产生牵涉痛、局部压痛和自主神经反应等表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以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可发生与任何年龄,中年多见,女性多见。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或肌筋膜炎是一个局部疼痛的肌肉病症,通常与特定的触发点(激痛点、扳机点)以及牵涉性疼痛相关联,也称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综合征。所谓触发点表现为骨骼肌或肌筋膜中可触及的紧张性条索上高度局限和易激惹的点,当压迫它时会产生牵涉痛、局部压痛和自主神经反应等表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以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可发生与任何年龄,中年多见,女性多见。
病因:
  • 创伤:挫伤、扭伤及劳损可能引起急性的肌筋膜炎,慢性反复超负荷或过度使用肌肉可能逐渐引起肌筋膜疼痛。
  • 机械性因素:不良姿势、脊柱侧弯、工作或生活环境不适于个体体格
  • 退变因素:年龄、骨骼和关节的结构性退变
  • 神经受压:神经受到刺激可能导致脊髓节段敏感性增加,相应神经支配的肌肉可能出现肌筋膜性疼痛
  • 情绪和心理因素:焦虑、烦躁是交感神经兴奋、失眠都可能导致肌肉紧张、易疲劳,容易发生本病
  • 内分泌代谢失调、营养不良、慢性感染:这些是肌筋膜炎易发和维持的因素
  • 慢性肌力不平衡:生活和工作需要维持机体形态和姿势的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易导致肌力平衡失调,发生肌筋膜炎。
表现:
  • 症状
  • 疼痛:最常见的主诉,多发生于肌肉损伤或过度使用后,典型的疼痛为深部位,定位差的持续性酸胀痛或钝痛呈紧束感或重物压迫感。存在多个触发点时会有一个广泛区域的疼痛。夜间会痛醒,晨起有僵硬感,活动后疼痛会有所减轻,劳累或傍晚又加重,与情绪、气候和环境有关。
  • 功能异常:急性触发点常伴有自主神经反应,影响本体感受功能,运动功能障碍。
T
  • 体征
  • 触发点的体征
  • 触诊受累肌肉可发现局部压痛点
  • 用大约3公斤的压力按压触发点可产生患者主诉的疼痛
  • 触发点及周围肌肉呈紧绷感或可触及硬结即紧张带
  • 受累肌肉活动范围受限
  • 受累肌肉常表现为假性肌无力
  • 按压触发点超过5s常可引起牵涉痛
  • 横向抓触或针刺触发点常可观察到局部抽搐反应
  • 触发点引起的牵涉痛在单个肌肉上是固定不变的,并且是局限的皮下痛,具有轻微的模糊的边界,体表投影对的超过起始压痛点,每个触发点都有一个独特的牵涉痛分布区。
诊断:
主要标准:
  • 主诉区域性疼痛
  • 主诉疼痛或触发点牵涉痛的与其分布区域的感觉异常
  • 受累肌肉可触及紧张带
  • 紧张带内的某一点呈剧烈点状触痛
  • 在测量时存在某种程度的运动受限
次要标准:
  • 压痛点重复出现疼痛或感觉异常
  • 横向抓触或针刺入带状区触发点诱发局部抽搐反应
  • 伸展肌肉或按压触发点能缓解疼痛。
临床及研究上为了方便起见,多用如下标准作为诊断:紧张带内激痛点、触压激痛点引出主诉疼痛、牵涉痛和局部抽搐反应。上述标准再加上运动范围受限,是研究者最常用的诊断标准组合。
近几年有学者痛超声和肌电图研究证实存在激痛点和肌肉抽搐的改变,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提供了一定客观的依据。
治疗: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众多,包括理疗、药物、干针、注射、指压牵拉等方法。冲击波治疗作为一种无创的物理治疗手段,在灭活激痛点及缓解肌肉的疼痛和沉重感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共识。
适应症:
  • 主观症状:具有典型的症状,局部疼痛较重,其他保守治疗无效,影响日常生活
  • 客观体征:压痛明显,有时局部有条索状物触及,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神经系统反射正常
  • 影像学检查排除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感染及占位,以及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
可采用体表标志结合痛点定位,也可以借助超声准确判断激痛点的部位,制定治疗方案。每个痛点冲击800-1000次,每周一次,4次一个疗程。
如果患者疼痛的范围较小、激痛点不多,也可以采用超声引导下的增生治疗手段,尤其体外冲击波疗效不理想的患者,可能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